【你「營」我「營」一齊「型」健康講座】

暨 香港製造業總工會25周年會慶

今年是香港製造業總工會成立25周年,亦在3月23日在尖沙咀The ONE煌府舉辦了25周年會慶聚餐,當天得到各嘉賓、工會、理/幹事、會員、義工及工作人員的支持和配合,使場面熱鬧非凡又不失莊重,再次感謝當天每個人的付出!!

以下亦是當日工聯會梁子穎立法會議員對本會的期盼及賀辭:

今日,我們齊聚一堂慶祝香港製造業總工會成立25周年,意義非凡。

首先,我謹代表工聯會,向製總全體同仁致以熱烈祝賀!

感謝葛明博士和何啟明副局長撥冗擔任主禮嘉賓,體現特區政府對製造業與勞工發展的高度重視。

作為工聯會的立法會議員,更是製總的總幹事,希望可以在餘下8個月的任期,為製總做更多具建設性的工作。

一、回顧初心:紮根廿五載,守護勞工權益

二十五年前,製總在千禧年之初誕生,肩負凝聚製造業工友、維護權益的使命。

四萬名會員的背後,是無數個家庭對工會的信任。

多年來,製總始終站在第一線:推動行業調研、爭取合理薪酬、舉辦職業培訓,更以多元康樂活動為工友紓解壓力。

這份紮根基層、務實為民的精神,正是香港製造業穩步發展的基石。

二、直面變局:新型工業化浪潮下的挑戰與機遇

然而,時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革。

第六屆特區政府全力推動「新型工業化」,投入資源發展高端製造、建設國際創科中心;

大灣區融合與「一帶一路」倡議更將香港定位為科技與人才樞紐。

人工智慧、智慧工廠、綠色技術重塑產業形態,傳統崗位面臨轉型,青年擇業觀亦在變化。

在此背景下,工友的焦慮顯而易見:技能會否被自動化取代?

新一代如何融入創新浪潮?

作為工會,我們若果繼續固守舊有模式、故步自封、或者是等運到,恐怕難以應對以光速發展的未來。

三、改革使命:工會轉型的三大方向

二十屆三中全會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」的號召,為製總指明清晰的方向——

我們必須成為「權益捍衛者、人才孵化器、轉型推動者」三位一體的新型工會。

製總有3項新任務:

1. 革新會務:強化青年參與,注入創新動能

青年是創科發展的主力軍,但工會年輕會員比例不足一成。

我們需以新思維貼近青年:設立數位化溝通平台,舉辦創科體驗營,邀請青年參與政策討論。

更需培育青年領袖,讓他們的聲音影響工會決策,使製總成為「跨代共融」的新工會榜樣。

2. 技能升級:政企合作,搭建終身學習體系

維護權益不止於勞資官的談判,更要投資于工友的「未來競爭力」。

我建議製總將聯同創科局、職業訓練局、僱員再培訓局等,推出「智造人才認證計畫」:針對工業4.0需求,開設智慧設備操作、資料分析、綠色製造等課程,並推動企業認可認證資格,培育新一代智慧技術人才。

我們亦將爭取政府補貼,讓工友「帶薪進修」,實現技能與產業同步升級,充份為未來作好準備。

3. 產研聯動:助力灣區,打造人才樞紐

香港要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,必須補足製造業人才鏈。

製總應牽頭建立「大灣區工友資料庫」,促進跨境職缺對接,有經驗的工友應該轉型做管理和導師的角色,製總會員應該在勞工短缺下有新的角色和任務;

同時也要積極推動 產學科研投 新合作,例如組織工友參觀河套園區、參與研發專案,讓基層經驗與前沿技術碰撞火花;

建議製總與各培訓機構建立新平台對接職位空缺填補。

我知道去年5月政府已經向立法會申請一筆筆為數28 億 3,840 萬元的新承擔額,用以成立及營運「香港微電子研發院」,設立中試線進行測試認證,引領和促進大學、研發中心和業界在第三代半導體方面的研發合作,並利用粵港澳大灣區(下稱「大灣區」)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落實研發成果。

我知道相關工作十分順利,即將建立廠房並在香港招聘人才,微電子半導體從業員協會和創科產業人員協會應該要積極參與,幫助政府和企業輸送本地人才,展現工聯會的力量和承擔。

四、同心同行:以工友福祉為本,共建智慧社會

改革絕非否定傳統。

維護勞工權益仍是工聯會各工會的核心使命。

面對企業自動化轉型,我建議製總應該推動「人機協作」指引,確保工友職位不被削減,確保技術紅利惠及工友;

此外,針對職業安全和健康,製總亦可以研發和引入智慧穿戴服裝設備監測工友和工廠環境;

製總亦要就新發展出現的新問題擴大法律諮詢服務,保障假自僱、合約制、零工經濟從業者的權益。

各位會員和工友,今年是《十四五規劃》和《十五五規劃》承先啟後交接關鍵之年。

製總的25周年,不僅是里程碑,更是新起點。

讓我們以「破局思維」擁抱變革:既要當好工友的堅實後盾,亦要做特區發展的戰略夥伴,為香港「新型工業化」之路輸送人才、奠定根基。

最後,我以一句話與各位共勉——

「工人有尊嚴,香港有未來」。

祝願製總在第2個25年,繼續書寫屬於勞動者的光榮篇章!